方祈安、姜日星、金成易、陈佳合(排名不分先后)
暖水村,坐落于甘肃省武山县西南部。这里水源充沛,茂林成荫,牛羊成群。全村共有219户,合1032人,其中有70余户家庭为种植户。当地村民多为妇女和老人,以种植为生,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收入。由于地处山顶,海拔较高,当地种植作物的种类受到限制,主要种有油菜700余亩、小麦600余亩、苦荞约180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暖水村优美的景色 | 图源:武山县人民政府
农作物大规模种植的背后是化肥的广泛使用
在种植过程中,暖水村村民们主要施用的是化学肥料、草木灰肥和农家肥。
其中,化学肥料因其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特点,得到了种植户们的广泛使用,成为村民们最常用、也最为依赖的肥料。村里的王书记表示:“这个化学肥料就是好啊,一年撒两次,这地里的庄稼就能长得又高又好。”
村民们一般在农历7至8月施加二胺化肥,埋于土中作为底肥,在来年2月播撒尿素作为苗肥。对于一般作物,一亩地需要施加50斤左右的二胺和30至40斤的尿素,而油菜则需要60至70斤。
然而,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会选择施用化学肥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不菲的价格。目前,马力镇二铵化肥的价格是280元一袋,共100斤,尿素化肥的价格是130元一袋,共80斤。农户龚婆婆表示:“今年化肥价格涨得太多了,只能先用一袋了。”
同时,种植户们购买化肥途径的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学肥料的普及。由于化肥只能在山下的马力镇上买到,农户们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只有在赶集日时乘坐班车下山,前去购买。种植户陈奶奶说道:“最近啊,镇上的班车都不来了,只能自己走下山去买化肥了。”

▲村民们使用的尿素化肥 ▲村民们使用的二铵化肥
无法负担化肥费用的农户们只能选择自制农家肥。地处西北山峦的暖水村,家家户户鲜少能见到抽水便器,取而代之的是旱厕。这里空气干燥,粪尿不出一个小时就会被风干,一些村民家的旱厕修建于农田里,而非建在家中。“离农田近的话也方便我们挑粪施肥,还能不让家里变臭、招苍蝇。” 种植户王女士如是说。
与大部分地区的旱厕不同的是,暖水村的旱厕并没有修建化粪池,而是直接在排泄孔下方挖掘土坑用以积蓄粪便。农户们一般会用干燥的泥土、牛粪、煤炭和干柴燃烧后形成的炕灰与排泄物搅拌,静置些许时日,待有需要时便会把制成的农家肥直接播撒在田地上,等待土地自然吸收。“我们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干的,大家也习惯了。” 村里的王主任说道。
此外,少部分村民也会使用秸秆燃烧所产生的草木灰作为肥料。在暖水村,不少种植户会在每年收割完小麦后点燃田中的秸秆,使其整片整片地燃烧,以清理出下一茬庄稼播种的田地,并将生成的草木灰留在田地里作为肥料;也有部分养殖牲畜的农户会把田中的秸秆背回家,作饲料。王书记表示:”这些麦杆子拿铡刀切成一段段的,就可以喂给牛吃了。不过,这种行为一般多见于较为勤劳、且耕地离家较近的农户。” 近些年,由人口外流导致的劳动力缺失问题愈发严重,草木灰肥使用的也越来越少了。

▲农户们正在焚烧秸秆
当前化肥使用的潜在问题
通过对村中农户们的走访,我们发现部分村民对化肥的使用量超过了国家的标准,而化肥的大量使用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

▲ 暖水村四户种植户的亩均化肥使用量与国家亩均化肥使用量

▲ 暖水村四户种植户的化肥使用量与国家平均使用量的对比
王书记表示,如果作物的产量不乐观,化肥的使用量会相应地提升,以通过催化土壤生产力的方式提高收成。而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来年村民们就需要用更多量的化肥来补足,以求达到和往年一样的收成。如此这般,土质将会一年比一年差,形成恶性循环。李主任告诉我们,村里化肥的年使用量是有所增加的,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大部分耕地质量都出现退化的情况,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都是大量施用化肥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村中土质被破坏的现象已肉眼可见。种植苦荞的土地现已有轻微的龟裂以及结块,不排除是天气干燥的可能,不过暖水村位居山顶,降雨量充足,所以土壤被破坏的可能性较高。

▲ 暖水村中苦荞田土壤结块状貌
另外,施用过量的化肥,植物无法完全吸收养分,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在降雨或灌溉时,随着水流入周围的水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导致藻类滋生、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死亡,继而破坏水环境。据统计,由化肥所导致的我国江河、湖泊等水域出现的富营养化现象占40%左右,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基本无法直接作为饮用水。
除了常用的化学肥料,草木灰肥也同样存在着隐患。虽然村里已经明令禁止燃烧秸秆,但想要完全杜绝此类现象仍有一定难度。焚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杀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降低腐殖质和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与农业收益。同时,焚烧秸秆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部分北方地区,人们会将草木灰、人畜粪便等混合,发酵后再施到田地里,这种做法同样是错误的。由于人畜粪肥的肥效慢,且是酸性氨肥,草木灰是碱性肥料,若二者混存,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肥效就要降低。有数据表明,人畜粪肥和草木灰混存时间越长,肥效损失就越大。
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农家肥的推广与困境
目前而言,暖水村部分村民对于化肥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村民们会过度地依赖化肥,使用有风险的草木灰肥,并且由于精力的缺乏和技术的不成熟,还未大规模加工以及使用农家肥。然而,科学合理地使用农家肥可以帮助缓解化肥潜在的污染问题。
第一,农家肥所含的营养全面。与普通化肥相比,农家肥除了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大量和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成分,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第二,农家肥可以帮助改良土壤。农家肥施入土壤中后,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并会与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了土壤物质的自循环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保证。
第三,配合使用农家肥与化肥,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农家肥营养成分比较全,但含量却比较低,而且肥效作用较为缓慢;化肥营养成分固定、含量较高,肥效释放地也快,若是将两者配合施用,取长补短,便可以给农作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有利于作物充分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然而,目前在暖水村,农家肥的推广也有着一些困难。
一方面,农家肥的制作和使用对大部分农户来说比较困难。村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和老人,而旱厕的清理、农家肥的运输和施用无疑都对劳动者的体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村民们尽管知道农家肥的诸多优点,但仍然没有大规模地制作和使用,而是依赖于简单省力、可以直接购买的化学肥料。
另一方面,旱厕本身存在一定的异味。由于贮粪池无法及时、频繁地清理,导致臭气上浮,细菌与蚊虫滋生,予人一种“脏、臭、差”的不良印象。尤其在下雨天后,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美观,这对于暖水村未来旅游业的开发或多或少存在着负面影响。
其次,部分村民还未意识到化肥对于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暖水村可以通过加强“科学施肥”的宣传教育力度,来引导村民们合理施肥,进一步增强群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鼓励更多人学习科学的堆肥技术,提高农家肥的施用效率,进一步增加农家肥的使用和减少化学肥料和草木灰肥的使用比例,有助于改善村容村貌,缓解土壤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让暖水村的种植业变得更好。
参考资料:
[1]https://zhuanlan.zhihu.com/p/79164107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51984/answer/108867097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486657990134346&wfr=spider&for=p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40186664526447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