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总统听证会!中国企业离开亚马逊雨林!”
2018年3月14日,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的著名旅游景点独立广场(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约100名来自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土著女性代表在烈日下举行抗议,控诉着当地政府批准的石油和铜矿项目破坏了她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们身着民族服饰、怀抱着婴儿,要乘坐两天的独木舟,步行两天穿过雨林,再转乘公交车才能到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据悉,这样的抗议活动已经持续了3天。她们宣称,如果政府不予以回应,她们的族人将围守所有侵犯他们领土、破坏他们家园的油矿企业。而她们的抗议对象中就有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资的安第斯石油公司,以及由中铁建注资的米拉多铜矿项目。中资企业在厄瓜多尔为何频频面临当地社会群体的抗议,与当地社会群体关系如何改善,这些都成为中国能源资源类企业走进厄瓜多尔不可忽视的问题。
厄瓜多尔:自然权利与土著人运动交织的复杂国情
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全境可以分为西部沿海平原区、中部安迪斯山区和东部雨林区三个部分,其中,东部主要为亚马逊雨林厄瓜多尔段。亚马逊雨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是世界上最大以及物种最丰富的雨林地区,有“地球之肺”之称。它不仅在地球气候调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众多生物的家园。在厄瓜多尔亚苏尼国家公园(Yasuní National Park)的亚马逊雨林中,仅在录物种就有超过176种哺乳动物、587种鸟类、3200种植物、274种两栖爬行类动物、500种鱼类以及10万种节肢动物。[I]同时,这里还保留着非常原始的印第安土著文化,这片区域中生活着约11个土著民族,其中还包括两个至今从未与现代文明接触过的原始部落。[II]

然而,在这片孕育着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与原始文明的区域下埋藏着的是富饶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厄瓜多尔已探明原油历史储量为82.73亿桶,天然气储量为109亿立方米,是南美洲第五大石油生产国。[iii]厄瓜多尔已探明的金属矿产储量有700吨金、1600吨银、150万吨铜,但实际储量可能远高于此。
在厄瓜多尔极其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石油和矿产采掘业更是拥有极高的环境敏感性和关注度。“厄瓜多尔是第一个将‘自然权利’列入宪法的国家,我们的环保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来自厄瓜多尔环境部的法律顾问艾斯塔班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样严格的环境要求背后,不仅是人文、环境和经济利益交织的大背景,更是厄瓜多尔上个世纪石油开采污染留下的惨重阴影。

“石油是地球的血液,如果你吸食地球母亲的血液,那她必然走向死亡。这样惨痛的事情我们在这个国家已经经历过了。”亚马逊观察(Amazon Watch)的负责人蕾拉提及这件严重的污染事件依旧情绪激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德士古(Texaco)成为厄瓜多尔首家进驻亚马逊雨林进行石油开采的公司。但是,从1964年到1992年,德士古公司在开采过程中倾倒入亚马逊河流域约180亿加仑的有毒工业废水、产生超过900个废料坑,并且在管道破裂事故中造成总共超过170万加仑的原油泄漏[IV]。在此期间,油田附近共有约3万原住民居民遭受污染的危害。
1993年,当地原住民将德士古公司告上法庭,最初起诉金额高达273亿美元。2011年,厄瓜多尔一家法院对这起重大污染案件做出判决,要求美国雪佛龙公司对其收购的德士古公司在厄瓜多尔造成的污染事件支付总计95亿美元的“罚款”。同年,雪佛龙公司提起上诉,此案移交海牙国际法庭进行仲裁。截至目前,这场复杂而艰难的诉讼案依旧悬而未决,然而石油污染对于亚马逊雨林和其居民的伤害已难以逆转。
曾经的污染影响还在继续,亚马逊地区的能源矿产采掘活动却不减反增。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开始表示抗议,他们通过厄瓜多尔亚马逊土著联盟(CONAIE)向议会提起议案,不断组织抗议活动来试图阻止采掘活动的推进。
而近年,厄瓜多尔与中国能源资源类公司开展多项紧密的合作。在厄瓜多尔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类项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中国公司,逐渐成为抗议声音的矛头所指。
NGO与土著人的焦虑与抗议
当地NGO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土著族群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担忧和抗议,部分来源于近年来厄瓜多尔对中国投资强烈的依赖和其向中国举借的高额外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逐步成为厄瓜多尔的第一大债权国。自2010年起,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陆续向厄瓜多尔提供了总计152亿美元贷款,而中资企业在厄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总金额也达到113亿美元。当“石油换贷款”的政策遭遇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厄瓜多尔政府面临着要向中国提供双倍于原先预估数量的原油,才能偿还清其所借贷款。高额的负债推动了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地区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开采项目的进一步发展,随之而来对雨林的破坏和对原住民生活的影响,成为当地NGO与土著族群主要焦虑和担忧的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厄瓜多尔能源和矿产行业中极具分量的角色。
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资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在完成对厄瓜多尔4个石油区块,价值14.2亿美元的资产和开发权益收购后,一跃成为成为厄瓜多尔的最大外资企业。
中国企业在厄部分石油项目投资清单及区块示意图[V]


矿产采掘业方面,2010年,中铁建注资成立的中国铜冠投资有限公司也完成对厄瓜多尔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铜矿项目–米拉多铜矿的收购。截至目前,中国在厄瓜多尔东南部主要拥有三处厄战略级矿产项目。根据厄瓜多尔矿业部2016年公布的五大战略及矿业项目信息,这三个项目金额总和高达45.89亿美元,是其他两个由加拿大公司承包的项目金额总和的三倍。
中国企业在厄矿业投资项目清单[VI]

这些投资巨大的石油和矿产项目所在地与亚马逊雨林地区Shuar、Kichwa、Waorani、Sapara等土著族群的领土密切重叠在一起。开采活动带来的居住地搬迁、矿区建设、劳工雇佣、环境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当地土著原住民与NGO对进驻企业的强烈不满。
“如果这些土著原住民就想要回归原始的雨林生活,强烈要求这些企业彻底离开亚马逊地区,你很难让企业只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就够了。”亚马逊观察的蕾拉说。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土著部落都要求油矿公司全部撤离,但是很多人仍旧认为油矿公司的到来并没有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情况。
“有些企业未告知或者征得原居民同意,就强行驱逐他们离开家园;在矿区工作的当地原住民认为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受到了公开的歧视和指责;中国公司的薪水总是压着最低的工资线支付……”厄瓜多尔最激进的人权环保组织之一生态行动(Accion Ecological)的负责人塞西莉亚列举到当地土著人民对中国公司的不满。有时甚至当中国企业在遇到抗议或冲突时直接向当地警察或司法部门诉诸司法诉讼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对抗议者的不尊重。
“我们认为中国公司并没有尝试去解决问题,而是直接试图把抗议者关进监狱。这不是关于法律的问题,而是人们捍卫其权利的合法性问题。”塞西莉亚说。
这样的不满声音的力量不容小觑。
在厄瓜多尔自由开放的政治环境下,NGO和土著社群组织(如:亚马逊印第安土著联盟CONAIE))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他们曾经在十年间推翻过三位总统和一届政权。在维护土著领土、人权以及保护亚马逊雨林问题上,NGO和土著社群不断的抗议活动也曾为进驻的中国公司带来过严重的经济损失。
2006年,300名原住民抗议者冲进安第斯石油公司在塔拉波阿市地区的油田,占领了油田的作业区和油田的小机场,扣留了该公司在油田工作的大约40名本地员工,使得油田当天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尽管厄政府出动了警察和部队来平息此次事件,但仍旧严重影响了安第斯石油公司的生产作业。
中铁建在进入厄瓜多尔的过程中同样困难重重。2005到2018年,反对米拉多这样的大型矿产项目的抗议活动从未平息,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2005-2018年间部分米拉多铜矿项目相关抗议事件整理[VII]

更让这些NGO和土著族群感到担忧的是中国企业对待外界抗议声音保守、不回应的态度。
生态行动的塞西莉亚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对中国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和矿产项目进行了大量调研,并且多次试图联络中国使馆和中国企业,却没有任何回复。
“我们一直无法获知中国公司的想法。”塞西莉娅说,当她们无法与中方企业取得联系时,只能依靠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2014年的一起反矿土著领袖谋杀案就被认为与中铁建铜冠持有的ECSA公司有关,这起案件一度激起群愤。
“我们认为ECSA有嫌疑参与了这场谋杀。一名两天前还参加了反矿活动的土著领袖,双手被绑,死在了该矿区的河流中,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ECSA在背后操控。”
不止生态行动一家组织持此观点,亚马逊观察(Amazon Watch)和厄瓜多尔经济与社会权利中心(CDES)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然而即使被厄瓜多尔舆论指控背负了谋杀的“罪名”,米拉多项目背后的中国公司依旧对外界的抗议声音保持沉默。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和抗议,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或中国企业。
“我们并不是针对中国公司、加拿大公司或者美国公司,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亚马逊观察和生态行动都表明了相同的态度。
除了通过倡议或抗议的方式向外界传达他们的声音,很多NGO也在尝试从新的角度来探索矛盾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渠道,成为中国企业和当地土著人民沟通的桥梁。” 厄瓜多尔经济与社会权利中心的索菲亚说到。虽然目前他们尚未能与任何一家中国企业取得联系,但是他们仍然非常看好中厄未来的合作关系,希望能够从建立起双方的沟通出发,帮助解决和改善企业与土著原住民的矛盾。
亚马逊观察的蕾拉说:“我们希望中国不仅实现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许能够考虑一下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模范或领袖。”
中资企业形象的罗生门:难以寻觅的真相
那么,中国企业在厄瓜多尔的形象真的如NGO和土著社群所担心的那般糟糕吗?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安第斯石油公司在亚马逊雨林开展的一系列环保工作被作为优秀经验模式提出。报告中指出,安第斯石油公司严格实施行业最高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进行管理,并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实现了绿色开采。
不仅如此,据报道,安第斯石油公司在经历了2006、2007年强烈的土著社群抗议后,开始非常重视建立与油区内社区的关系。他们通过建立医院、修缮学校,提高当地劳动力雇佣率,改善当地就业情况,成功建立起与政府、土著社区以及当地员工的良好沟通和关系。近年来,矿区抗议活动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问题已经鲜有发生。
同样,一位米拉多铜矿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在介绍起作业区内情况时,表示中国工程队伍在矿区作业面实行先进的森林复种技术,并严格遵守厄瓜多尔对于生产生活区域垃圾分类的要求。
厄瓜多尔政府部门对于中国企业表现的评价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厄瓜多尔石油部政策与社会管理顾问认为安第斯石油公司石油区块中所涉及的土著领土问题非常复杂,目前安第斯通过提高当地的健康、教育以及社会服务,在处理社区关系上的表现已经起到优秀的榜样作用。但并不是说已经实现最高标准,仍旧有空间需要提高。
来自石油部秘书处的宝拉也承认安第斯在处理其14、17以及79和83油田区块强烈的社区冲突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情况已经得到良好的改善。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厄瓜多尔众多外资石油企业中,安第斯对于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哪家公司的主管领导会直接拿着文件,向政府部门办公室询问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他们改进的。”但是,宝拉也提到,此类大型石油项目下分包的众多中国施工公司在管理、环保等方面水平依旧参差不齐。这些分包工程公司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中国公司在当地的形象。
对比“走出去”经验相对丰富的中石油、中石化,当前中铁建铜冠旗下的ECSA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对厄瓜多尔来说,米拉多铜矿项目是该国最大的、也是第一个露天铜矿项目,而这也是注资方铜陵有色集团的第一个海外大型现代化矿山项目。自2012年完成合同签署、正式进入建设阶段以来,无论是当地政府部门还是承包项目的中国公司都在摸索中前进。
矿业部官员卡罗琳娜说,米拉多铜矿项目的最大问题在于项目计划的一改再改。政府因此需要根据施工计划的变动下批不同的环境执照。一般一个普通的项目需要两份执照,而该项目目前手中有五个,这就导致公司同时也需要满足这五个执照上面名目繁多的所有环保要求。卡罗琳娜曾多次去矿区现场视察,她认为矿区整体情况还是良好的。她也同样提到ECSA先进的森林复种技术令人印象深刻。繁多的环保要求和众多的工程分包商都考验着ECSA对于大型项目的管理能力。卡罗琳娜曾看到ECSA一遍遍和下属分包工程公司强调政府部门的要求,但奈何工程公司众多、员工素质不一以及语言沟通等问题,在落实中就会造成与要求产生差距的问题。
“如果这些公司什么问题都没有的话,那他们为什么要藏着掖着呢?”
相比之下,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则给出了更为严厉的评价。他认为在过去某些项目的审批并没有经过充分的信息公开和社会听证。这些大型油矿项目在现有环保要求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而未来环保部还将进一步提升相关环保要求的严格程度。
事实上,环保与社区关系问题是很多中国能源资源类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而导致这其中矛盾不断升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当地社会环境的了解和有效的沟通。在厄瓜多尔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中资企业在推进项目时没有能以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向当地民众进行询问和解释,继而“不理解”变成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获得“社会执照”:艰难的破壁之路
事实上,安第斯石油、中铁建、中水电这样的中资大型企业在厄瓜多尓都在重视处理与当地原住民社区的关系。像安第斯石油这样“走出去”经验相对丰富的公司,与当地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缓和许多,相关管理人员也开始摸索出一些“相处之道”。但是,对于中铁建铜陵有色来说,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来厄十几年还是几年,“走出来”的中国公司们想要获得厄瓜多尔广泛的社会认可,依旧需要克服诸多阻碍、不断探索。
一些中资企业管理者在对待海外项目中的社区关系和环保问题上,似乎还没能完全转变观点。比如在社群关系维护、环保方面的预算设置比重较低,相关活动难以深入开展。也有一些管理者会传统地认为只要给予土著社区资金资助或者帮助他们建学校、修医院、修路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却忽略了资金和资源援助的投放效率以及土著居民的真正需求,造成有时企业社会责任举措落实了,但是土著居民不能好好“买账”的情况。
厄瓜多尔前矿业部部长在提到中国公司在矿产项目上遇到的问题时分析说,中国公司在拿到项目、进入厄瓜多尔之初并没有真正理解环境对于厄瓜多尔民众的重要性。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导致中国公司在环保问题和社区关系问题上不断出错。而厄瓜多尔民众对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公司经营行为的不了解,也成为中国公司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
厄瓜多尔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在厄能源资源类企业的大学教授威廉姆,在谈及外资公司如何了解当地社会环境特殊性的问题时,提到加拿大公司的优秀做法。在中国能源资源类企业进入厄瓜多尔之前,加拿大公司在厄石油和矿产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公司高薪聘请一些研究拉美社会、土著文化、环保问题等领域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组成一个部门,专门设计公司的社区关系建设方案。这些专家与当地人的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建设医院和学校更符合当地人的需求以及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薪酬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原住民土著对于公司的满意度和口碑。
“NGO本身也是这个复杂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威廉姆说到。对于众多不同背景的NGO,中国公司也应当去试图了解它们的复杂体系,以及它们在企业与原住民的这场矛盾中的角色和作用。
中国公司与当地原住民沟通的方式和姿态上,也同样需要改进。曾经有一家中国企业,派一位四五十岁、连英文都说不顺的中国企业领导去负责和连西班牙语都不太会说的土著酋长沟通、建立关系,虽然有翻译相助,但沟通效果定然大打折扣。“走出来”的中国公司不仅需要提高的是语言的沟通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抱着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开放心态,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截至3月23日,来自亚马逊印第安土著联盟(CONAIE)的女性代表结束了在首都基多的抗议,她们向现任总统莫雷诺提交了要求石油矿产企业离开亚马逊雨林的诉求。目前,她们将返回亚马逊雨林深处等待总统的回应,如果没有得到总统的回应,她们还将返回首都继续这场抗议。[VIII]
作者:熊瑶 周明晓
[I]Yasuní National Park and Biosphere Reserve, Ecuador, “Revised Statement on Biodiversity of Yasuní National Park”, http://www.yasuninationalpark.org/files-documents-images-maps-etc/
[II]Amazon Watch, “China and the Ecuadorian Amazon”
[III]OPEC, “Ecuador facts and figures”,
http://www.opec.org/opec_web/en/about_us/148.htm
[IV]Forbes, “The Chevron Way”
[V]数据来源:Amazon Watch, “China and the Ecuadorian Amazon”
[VI]数据来源:厄瓜多尔矿业部公布的《厄瓜多尔矿业目录》
[VII]信息来源:网络新闻和信息整理
[VIII]信息来源:Amazon Watch, “Keep Off Our Land, Indigenous Women Tell Ecuador’s President”
https://amazonwatch.org/news/2018/0323-keep-off-our-land-indigenous-women-tell-ecuadors-presi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