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ky post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侗族文化传承

作者:吴谦鸿,吴致远、徐榕蔓、李倩怡、张峥妍 “一开始我可能想法比较简单,说虚一点就是情怀和热爱。如今,因为自己不知不觉返乡来做非遗传承已经有七年了,慢慢地这已经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承载了很多绣娘对机构或是对我个人的期待。在这过程中,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去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怎么样去做以及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从江生态文化文化社的创始人杨老师说道。 侗族作为中国第十二大少数民族,约有两百多万人口。「1」 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虽然侗家人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但他们把历史、传说、崇拜等民族文化织进纷繁的织物里,定格在窗帘、床单、背带和服饰中。 侗族特色刺绣服饰 来源:百度百科 同时,侗族文化多种多样。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再加上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2」 侗族特色节日芦笙节 来源:侗族自治县政府 虽然侗族文化丰富多彩,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侗族的文化受到许多影响。 绣娘专心刺绣 来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现代化对侗族文化的影响 首先,在穿衣方面,侗族穿传统服饰的频率和人数有所减少。 侗族服装体系是在农耕文化氛围发展而来的。侗族服装经过历史的沉淀变得越来越丰富,由树叶树皮逐渐演变成织棉银饰类的盛装。 然而,随着农耕文化走向现代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许多属于农耕文化的服饰不仅在慢慢消亡,也逐渐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传入并影响了侗族,最终年轻人选择跟上时代的潮流,青壮年劳动力也开始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许多人只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穿着侗族服饰。 除此之外,高门槛、高要求以及过高的成本致使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去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最终,侗族服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同样,在房子建造方面,传统侗族建筑正在慢慢消失。侗寨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工匠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的,技术代代相传。侗族建筑技艺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数年才能培养出精湛的匠师。 相比之下,受到外来思想的青年更愿意去做难度低,收入高的工作。这也导致技术慢慢流失。同时,由于现代建筑材料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涌入侗寨。简单、结实、容易保存的建筑材料迅速取代了纯木在部分侗族人心中的地位。最终,侗族特色建筑也逐渐减少。 侗族特色建筑鼓楼 来源:百度百科 在语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会讲侗语。虽然经济发展与文化簇拥使民族语言走向了一体化,但是许多方言也逐渐消失。四十及以下的人对侗语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每年大量外出打工,受外界影响较大。这导致侗语使用几率下降,以致人们也慢慢淡忘侗族语言。 助力文化传承 针对这些挑战,从江生态文化社积极助力侗族文化传承。从江生态文化社是由一群热爱家园的侗族青年人自发组织的本土公益团队。该组织通过如创立火塘教室,萤火之裳等公益项目,帮助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 “对我来说,在从江文化生态社工作并非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它更是一种使命。” 杨老师说道。 从江文化生态社助力非遗传承的方式很多。其主要推动侗族文化输出的主要是三种方式:民族文化教育、推广文化深度体验游以及侗族文化交流空间。 民族文化教育的代表性活动便是火塘教室和萤火之裳。火塘教室从本土文化出发,在民族学校开设民艺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音乐器材、日常管理维护等一系列支持和陪伴成长服务,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侗族大歌、民族乐器等传统民艺,给少数民族村寨的儿童带来更新奇的本土化教育体验。 “建立民族教室,支持孩子们在学校里也可以传写自己民族的记忆。通过这个项目,孩子们还可以有机会去国家大剧院参加联合国的音乐会,去央视,去上海音乐厅等等,到更大的世界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杨老师说道。 同时,这也激励了更多孩子来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尽管一开始每年参与的学校只有那么几个,参与的学生也不多,但是随着项目影响力扩大,现在项目在常态化运作,并且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参与,人数至少在60人左右,多的可以达到100多人。 火塘民艺教室 来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萤火之裳民族校服公益计划目的是为孩子们制造校服。 一开始机构会收集到很多城市里淘汰的一些运动校服,然后分发给学校里面的孩子们。 后来,随着项目的不断完善,机构开始邀请国内外的一些设计师为孩子们制作独一无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服。该项目希望让他们从小怀揣着一颗热爱家乡、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的心,同时对自己的身份有更深刻的认同,也竖立起信心。 萤火之裳项目 来源:从江生态文化社 在深度体验游方面,从江生态文化社一方面跟城市的机构合作,一起探索乡土研学,另一方面以民宿为入口,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为了吸引非遗传承人和外部游客前来学习和交流非遗传统文化,从江文化生态社通过开展公益旅行的项目来达成这一目的。不同的手工艺人们在项目中交流心得,坚定自己要传承下去这门手艺的的信念。而外来的游客也通过与手工艺人交流,学习到了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宿是推广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民宿通过手工艺品和当地美食等展示,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侗族文化。 民宿会让游客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侗族文化冲击。游客们不仅可以亲手摸到到侗族绣娘一针一线缝合的手工艺品,也可以通过民宿的入住体验感受到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游客们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侗族的文化。 风景如画的梯田 来源:环球网 侗族文化公共空间主要是在侗房里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分享沙龙,公益培训,一起传唱侗族大歌等。 “我们会结合机构所开展的公益项目,在侗房里举办民艺体验、音乐会、分享沙龙、公益培训等,为志愿者、旅行者、设计师等不同群体和村民建立情感和价值链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同时扩大侗族文化的影响力。” 杨老师说道。 侗族文化公共空间不仅为当地的妇女和儿童提供了平台,推动文化活动交流。同时,该空间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其重拾民族技艺,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以及归属感。 除上述项目外,从江文化社还建立了其他项目。比如“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通过传统技艺传习的应用能力建设培训,以及设计师交流平台搭建等活动,进一步帮助侗族民艺青年提高创新应用与自主设计能力。同时,该项目也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去了解侗族文化,助力文化传承。 从江生态文化社的idea行动  来源:百度 此外,还有一些组织也在保留侗族文化。比如,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让当地人参与,自己整理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最终产出了原生态的《从江档案》。这个项目提升当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保留了民族文化。「3」 未来的从江生态文化社将继续推动侗族文化,并走向国际化舞台。 “我们也希望能做一些海外输出。虽然因为疫情外国人无法亲身体验我们的中国非遗的传统之美,那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和海外的机构和设计师联动,希望通过线上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 杨老师提到。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6%B1%9F%E7%94%9F%E6%80%81%E6%96%87%E5%8C%96%E7%A4%BE/22333677 https://www.fx361.cc/page/2019/0719/5333853 「2」sohu.com 「3」http://www.bjchp.org/nd.jsp?id=30 Continue reading 公益组织如何助力侗族文化传承

Sticky post

如何通过经济赋能新疆少数民族女性?

 作者:费馨月

过去,由于新疆地处偏远,整体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因此,不少妇女工作机会局限,需要依靠丈夫的收入维持开支,家庭地位较低。

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让其更加独立自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政府和组织都在积极给予她们帮助和支持。其中,经济是一种重要的赋能手段。当女性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时,她们在生活和家庭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实现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各种经济赋能的手段中,促进妇女就业是一项有效措施。与此同时,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妇女实现就业和增收。

Continue reading “如何通过经济赋能新疆少数民族女性?”
Sticky post

The Hate Groups Behind the Think Tanks

REECE JONES Imagine you are reading a news story about race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porter interviews the Grand Dragon of the Ku Klux Klan to get his opinion on Black people. Sounds outrageous, right? Reporters would never do this, because the KKK is designated as a hate group by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and the opinion of the Grand Dragon … Continue reading The Hate Groups Behind the Think Tanks

Sticky post

Challenging the whiteness of queer organizations

Prime Minister Justin Trudeau walks in Toronto’s Pride parade in June, 2019. THE CANADIAN PRESS/Chris Young Cameron Greensmith, 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Pride parades were esta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strife experienced by gay men, lesbians, bisexuals and trans people at the 1969 Stonewall Riots in New York City’s West Village. Parades worked their way into Canada to help celebrate queer life across two-spirit, lesbian, gay, bisexual, … Continue reading Challenging the whiteness of queer organizations

Sticky post

Black Joy in Pursuit of Racial Justice

BY TRACEY MICHAE’L LEWIS-GIGGETTS I have decided that 2020 was a great year for me. It was filled with so many tremendou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wins. Wait… scratch that. Actually, 2020 was a horrible year. It was filled with tragic losses and enormous amounts of rage and grief. I have to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right? Surely our capacity for joy and pleasure is contingent … Continue reading Black Joy in Pursuit of Racial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