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工业园”对于埃塞俄比亚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埃塞中国民营资本投资的第一个工业园,也是整个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个工业园,十余年时间过去,这家工业园的成长几乎直接推动了埃塞政府《工业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而正因如此,最早在这里落地的工厂,尤其是中国工厂总是备受关注。作为最早进驻的几家工厂之一,“华坚鞋厂”更是堪称“焦点”:一方面在国内被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又以“员工多、工作量大、劳工矛盾突出”著称,成了西方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而在众多的报道故事里,有一些也的确耐人寻味。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这是2015年并不特别的一个早晨,华坚鞋业的本地员工们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的军事化训练,他们身穿工服,横纵排列有序,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像往常一样。
“这种军事化训练国内有吗?”记者问。“是的国内也有的,这是一种文化,他们做的很好,我很享受!”受访者答。
这段对话正收录于这个平凡的早晨,报道围绕华坚鞋业展开,发布自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新闻网站。受访者是李涛(化名),这个当年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已成了东方工业园管理层的一员。
“我真的好委屈啊,”回忆起这篇报道,李涛叹了口气,“那天我在园区里散步,走到华坚门口被一个记者拉住,问我关于华坚的军事化管理怎么看。”刚毕业不久的李涛,自然而然地讲到自己在国内上大学时的军训生活。
“他又问,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吗(指大学时期军训),我说,我挺享受的。”李涛无奈地笑了,他完全没想到这句“挺享受的”,会被“嫁接”重组,用来描述他看埃塞工人受训的感受……

“重灾区”?西方媒体“钟爱”的埃塞中国企业
事实上,有“埃塞俄比亚”和“中国”两个元素并存的事件,总会相对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非洲联盟(Africa Union)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被称为非洲的政治心脏,聚集了大量的国际组织、各种机构。坐落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人口过亿,是非洲第二大人口国家,GDP已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其GDP总额超过肯尼亚,成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工程承包方和主要投资来源国,而埃塞俄比亚也是中国产品、设备、技术和投资在非洲的主要市场。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埃直接投资量达到23.05亿美元。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了埃塞俄比亚。
“中国不仅仅在埃塞俄比亚,在整个非洲,都扮演着较为正面的角色。”埃塞俄比亚本地主流媒体《记者》(The Reporter)的 CEO Amare Aregawi这样说道。
尽管如此,来自西方媒体的“抹黑”却俯拾皆是。
一家专注东非新闻的媒体聚焦东非(The East Africa)和埃塞俄比亚新闻与视频网(Ethiopia news and videos)不约而同地转发了来自路透社的一篇报道《首个工业园扩建,再触旧伤》(The Expansion of First Industrial Park Reopens Old Wounds)。报道中涉及东方工业园为扩建征用杜卡姆镇附近167公顷的农业用地,使当地的300多名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并被迫重新安置,却没有拿到公平的补偿。
而处在园区之内的华坚鞋业,作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鞋类出口企业,亦是媒体的焦点。中国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华坚的慈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美联社的一篇报道却指责其对数千名埃塞当地员工所付薪水极低,低到让他们无法维持生计。除此之外,华坚当地员工的军事化训练,比如跑步、每天早晨喊口号、唱“团结就是力量”等问题,也一度将其推向舆论的漩涡。

除了中国企业,中国政府带来了“债务陷阱”,也成为媒体攻击中国的聚焦点之一。美国有线新闻网(即CNN)在名为《摩天大楼,火车和公路:亚的斯亚贝巴如何看起来像一个中国城市》(Skyscrapers, trains and roads: How Addis Ababa came to look like a Chinese city)的报道中称,埃塞政府由于向中国大量借款兴建基础设施,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负债严重。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表示,中国在非洲的“掠夺性贷款行为” 会使国家陷入债务困境并削弱其主权,从而剥夺了他们长期、自我维持的增长。
更应注意的是,西方媒体的这类报道远非“自嗨”,一些负面声音也并不只是少数人的偏见。
《财富》(Fortune)杂志是埃塞当地最大的英文报纸,主要读者是埃塞的知识分子、官员等精英群体。其责任编辑Christian Tesfay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引用西方一些媒体例如BBC、CNN的报道,却几乎从不引用来自中国的报道;《记者》(The Reporter)的CEO Amare Aregawi也坦言,在埃塞社会各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大程度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
此外,埃塞外交部亚洲与大洋洲事务总干事(Director General of Asian and Oceania Affairs)Tsegab Kebebew认为,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在平民阶层着更高的普及率和影响力,在当地,Twitter、Facebook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打开这些社交媒体的页面,相比较为冷清的中国外交部、新华社等少数中国机构账号,铺天盖都是西方的政府、组织的动态。社交媒体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冰山一角”之下:媒体背后的政治角力
西方媒体的抹黑或许只是非洲大地上西方与中国竞争的一部分,而在这背后,还藏着更大的一盘棋。
“埃塞俄比亚现在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他们希望中国企业离开,中国总是讲这取决于埃塞俄比亚,但这是互相的,西方势力在直接参与赶走中国企业。”当地一家研究机构“交流、研究与合作中心”(Center for Dialogue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的高级研究员Abdeta Dribssa Beyene博士说。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在《国家报》(The National)的一篇报道中表示:“中国和俄罗斯的掠夺性做法阻碍了非洲的经济增长,威胁非洲国家的财政独立;抑制美国投资的机会,干扰美国的军事行动,并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重大威胁。”
而事实上,美国也从没“闲着”。埃德蒙德(Edmond J. Keller)在其研究《革命的埃塞俄比亚:从帝国到人民共和国》(Revolutionary Ethiopia: From Empire to People’s Republic )中提到,美国早在1952年就已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捐助国。2016年以来,美国对埃塞的人道主义捐款超过8.02亿美元。
19年初以来,在埃塞的华人圈里扰动着不少传言:美国大使馆正在对一批本地的记者进行培训、英国政府每年拨款9800万英镑支持埃塞政府高官的子女到英国留学、取得身份……皆难辨真假。
西方国家对于埃塞的援助,是否是拉拢不得而知。但众所周知的是,埃塞政府向来与中国交好,尤其在经济政策上以中国为榜样,并号称是“非洲的中国”。只是谁也没想到,政坛的转舵从来难以预料。
2018年2月,埃塞新总理阿比·艾哈迈德上台,很快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西方特点的的政策:简政放权打破国家垄断;与宿敌厄立特里亚握手言和,迎回当年的反政府武装;大幅改组内阁,以支持性别平等为由,推选几乎近半数女性担任部长;宣布解禁246个网站和电视频道,总理阿比在推特公开表示“言论自由是基本权利”……
埃塞俄比亚的“向西转”的一系列政策变化,让西方觉得很满意——世界银行明确表示对此的支持,并因此提供了更多资金援助。
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企业却对这样的变化,感到深深的忧虑。
毕竟,从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埃塞的发展离不开埃塞政府的高层支持——埃塞总理梅莱斯与中国感情深厚,多次访华,还亲自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学习中国经验、招商引资吸引中国企业到埃塞。然而政治的转变也让中国企业开始质疑,这种优势还能否继续维持。
2018年,中国政府的投资在埃塞的投资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一些企业从埃塞撤出,更多希望在埃塞投资的企业,亦开始呈现观望态度。

水土不服的“西方式进步”与自洽的“西方逻辑”
逐渐西方化的社会为中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许多挑战,以媒体为例,以往几乎不会触碰中国企业话题的报纸上,开始出现相关负面报道——
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跨国标准轨电气化铁路,连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埃塞唯一的出海港口吉布提。新总理阿比上任之前,在本地媒体上几乎找不到负面报道。而就在不久前,亚吉铁路被埃塞俄比亚政府官方主流报纸先驱报(Herald)称为“white elephant”(华而不实的物品)。中国企业似乎“嗅”到了不同的气息,开始担心,越来越多媒体会针对中国援建及其中的经济、政治目的做文章。
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一直非常欣赏踏实淳朴的埃塞工人,这也是中国企业认为埃塞俄比亚发展前景好的重要因素。然而西方在埃塞极力推崇人权意识,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罢工活动——而这些西方文明的指导,是否真的对埃塞目前的发展、对埃塞工人们带来了帮助呢?
东方钢铁是东方工业园最早四家进驻的企业之一,其马厂长曾在接受一家法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及“为何不让工人成立工会”——对这个敏感的话题,他非但没有掩盖,反而给这位法国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5年底,旁边的华坚鞋业曾成立了园区第一家工会,然而文化水平较低的本地员工,并没有完全理解工会的含义,把工会当作和企业较劲的组织,于是常常带头罢工、闹事,甚至开始不工作。这直接导致工厂半个月无法正常生产,企业还仍需给员工照常发工资。
双方剑拔弩张,政府也无能为力。华坚为了维持秩序,甚至求助了当局联邦警察维护秩序。戏剧性的结尾是,工会的两个“领导”一夜之间卷走了所有“会员”的会费,逃之夭夭,工会也终于不了了之。
“文化程度不过关,发工资自己的名字也不会签,就算成立工会,怎么能真正发挥沟通作用呢?”东方钢铁的马厂长感叹道。

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企业大多感受到了西方的“恶意”,认为西方媒体是为了西方政治利益而故意抹黑中国人、阻挠中国企业发展。然而,这一套来自西方的“恶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难以突破。
以媒体为例,事实上,许多西方媒体的报道在国际规则里并不被认为是“偏颇”,相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曾报道过华坚苛待员工的美联社记者Elias Meseret表示,新闻的关注点在故事的本身而不是故事的主角,因此并不是一定针对中国。而之所以会有很多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埃塞数量多,反映出的问题相应更多。
可是,这种看上去正确合理、符合国际规范,但是却实实在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威胁的“抹黑”,除了来自西方媒体,还来自西方背景的ngo,而很多时候,他们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埃塞当地的人权家和博主Befiqadu关注的是人权和尊严问题。他提到了中国企业和当地员工的冲突,“本地工人们在这里像奴隶一样地工作。” 他描述道,然而当问及其他国家企业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时,他也可以毫不犹豫的举出意大利开发的水坝拖欠工资的问题,可Bedfiqadu未来仍旧决定去中国企业卧底调查,“只是我们认为中国比较重要。”
可以说,面对西方“抹黑”可能造成的后果,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企业似乎注定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中国企业的破壁之道
“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不要留下短板,我们也不怕他们来报道。”曾被外媒“算计”过的李涛对于应对媒体,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东方钢铁作为最早的一批入园企业,现在依然少有负面评价,马厂长对此颇有感触:“刚开始把国内那套搬过来,严格,打卡,计件,发现根本行不通只有越来越多的罢工和投诉。”
后来他们转变管理方式,通过设立奖惩机制、明确工资梯度,引导员工理解“干得好、赚的多”的理念。在没有最低工资标准的埃塞,东方钢铁踏实肯干的工人里,有的工资甚至比医生和教师都高。
“我们是资本投资,是追逐利益的,必须要求有效益。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做好沟通,处理好劳资关系,了解当地的法律。”上海纺织的沈厂长说。2018年底,经中国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工业园所处地区的地方法院院长亲自到东方工业园园区进行了两次大培训。经过了这两次培训,很多工厂的管理层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真的很多东西都理解错了。”马厂长感叹道。

而除了“做好自己”,不少中国企业也总结出了技巧,积极提高自己应对西方媒体的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去引导媒体。”李涛说。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他记得对方很尖锐的问他,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怎么看。
“我并不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跟他们讲殖民主义的概念是什么。”李涛说,他讲起了当年欧美殖民者在非洲的所作所为,并指出埃塞俄比亚从未被殖民,根本无从谈起“新殖民主义”。“如果只是去回答他的问题,(我)可能就没有那么主动,绕过他的问题去反问他,效果可能会好些。”
当地报纸《财富》责任编辑Christian Tesfaye则透露,在有一点上,中国企业和西方有很大不同:在埃塞,有些西方企业还会主动联系他们做宣传性的报道,但是鲜少有中国企业这样做。
不过,销售主要依靠线下经销商加盟的帝缘陶瓷,就对于传播十分看重。总经理Johansen Wang表示,他们会在当地举办新闻发布会、展销会等来扩大品牌知名度,并联系相关媒体报道,甚至有固定的合作媒体平台,日常发布一些通稿。
对于如何让中国企业在埃塞有更好的发展,Beyene博士提出了他的建议:“中国政府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机构来帮助中国公司在埃塞更顺利的经营业务,中国是绝对有这个能力的。”
“不只是语言问题,我们要培养更多中国的青年人熟悉国际上的议题和国际上的话语体系,”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南屋创始人黄泓翔也讲到,“这样我们就能有一种西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争取我们合理的权益。”

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人在整个国际规则中都仍然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当然,今天通行的国际规则是由西方制定的。
虽然中国也在努力构建新的秩序和话语体系,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至少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由西方制定的国际规则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规则中必然处于相对的被动。
或许,正如Beyene博士说的,中国政府应该“Think Different”,面对西方的质疑和“抹黑”,直面西方的话语体系与影响力。在努力构建新秩序的同时,学会用西方人的话语为自己“撑腰”,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作者:黄琪 邱鋆涵 吴雨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