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不过,躲还不行吗”——如何通过红外相机缓解大树脚村“人象冲突”?

作者:杨沐之 刘仲慷 徐浩真

“象爷爷,你别全吃完,留着给我家小孩吃一点吧。”

一日饭后,杨姐讲起了大象吃庄稼的故事——云里看山,遍野的玉米地中“秃”了几块,格外显眼。

杨姐来自云南大树脚村。在这里,大象随意吃农作物的事例,早已不胜枚举。

被大象踩坏的玉米地和茶田|图源:杨沐之

自2017年以来,逗留于大树脚村的 40 余头大象,一直是当地人的“心头之患“。

事实上,象群驻留,并非偶然。大树脚村森林广布,大象可以遮阳避雨;河流纵横,大象可以饮水嬉戏;温泉错杂,大象可以取食硝糖;庄稼遍地,大象可以“自取”美味。

淌过曼老江的象群|图源:方睿韬

然而,大象找到“福地”时,当地村民却感慨万千——毕竟,大象的美味,是村民们的生活支柱;大象的“遛弯”,则是村民的心惊胆战。一位家中曾经进象的村民分享道:“大象进我家的那天晚上,我还在屋里睡觉。那晚上我怕是一辈子都忘不掉。”

2021年已经是大象“进村”的第四年了。此时,村民提及大象,更多伴随的是无奈。亚洲象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村民不能伤害、驱赶大象;作为结果,田地里的象群“悠然自得”,躲在一旁的村民们则“望象兴叹”。

“(农作物)吃就吃了没办法。像一些庄稼那就不用防了,防不了的。让它吃了,保险公司能赔(补)一点是一点。现在只能防人身(安全)。”

村里周大哥的感慨,道出不少村民的心声——象吃掉农作物已稀松平常,但大象伤人却让人心神不定。对此,村民已有不少尝试:烧篝火,照电筒,放鞭炮,拉铁丝网……

芒果地旁,用于防象的铁丝网|图源:杨沐之

然而,时间久了,大象慢慢“学会了”这些“人类的套路”,让这些防象措施效果大打折扣;而诸如放鞭炮等可能对大象造成伤害的行为,也早已被村民所淘汰。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在何时何地,哪头大象会无意地与村民“制造偶遇”,或偷偷摸摸地溜进村民家中。

显然,这一切有待改善。

红外相机,其实很有用

如何减轻村民对大象的忧虑?科技或许可以起到成效——比如,大树脚村目前尚未尝试的红外相机。

无论昼夜,一旦有大象经过,红外相机都能够自动实时拍摄、并将照片发送至手机客户端。如果知道大象在哪,村民就能够做到提前远离,其生命安全便会有更好的保障。

可用于监测大象的红外相机|图源:杨沐之

基于类似的考虑,我国西双版纳的多个保护区,已广泛将红外相机运用于大象的监测活动中。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人象冲突”频发。据统计,从 2007 年大象进入西双版纳勐海镇以来,已经有 20 多人死于大象袭击。对于当地而言,更有效的预警系统势在必行,而红外相机则是其中首选。

比如,景洪市勐养镇大渡岗乡的周边,就布设了 15 台红外相机。其预警原理并不复杂:在拍到象群时,红外相机会自动发送邮件给监象员;在筛选、编辑后,监象员会将这一消息通过微信、喇叭等方式,告知附近村民,以便其可以提前做好安全防护。

西双版纳的相机布设地点|图源:袁盛东,邓云

可以说,大渡岗乡中红外相机的效果有目共睹。据统计,在总共发出的 213 次预警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有效预警。同时,为了解村民对预警系统的看法,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非常满意红外相机的预警作用。

类似的,在印度,红外相机也是当地预警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印度的大片森林中,居住着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亚洲象种群。据报道,当地的亚洲象凶悍异常;今年6月,就有一头名叫“拉登”的大象在一天内杀死了五个人。大象监测、预警系统为当地所亟需。

对此,印方团队研发的红外相机监测系统便大有裨益。在一些固定区域,研究团队安装了红外相机群。一旦侦测到大象,便会有研究人员在地图上做好标记,并同步到配套的预警软件中,以便村民可以看到大象当前位置和行进方向,提前进行疏散、撤离。

印度研究人员标记大象行踪的地图
图源:Babu & Thekaekara

总体而言,这一套预警系统非常有效。另外,由于预警软件的可视化设计,当地不识字的村民也能看懂,因而同样能在大象靠近时主动远离、保障人身安全。

红外相机适合大树脚村吗?

大树脚村|图源:杨沐之

调研发现,上述在西双版按和印度有效的红外相机,也可以应用于大树脚。其原因有两点:大树脚村既有“需求”,也有“条件”。

红外相机之所以适合大树脚村,首要原因便是当地有完善预警系统的需求。如今,大树脚村的预警系统主要依靠当地监象员;虽初具雏形,但偶尔预警不及时,依旧可能对村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而预警不及时的原因无外乎两点——夜间基本无预警、人力及技术条件有限。

首先,由于夜间监象难度高、监象员同样需要休息,因此,大树脚村通常没有关于象群的夜间预警。由此引发的后果,村民周大哥深有体会:有一次半夜两点多,他听到外面有响声,于是就赶紧把老婆拉起来往外跑。结果二人刚刚跑出房子,一大群象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场面实属“壮观”。

实际上,因为象群的存在,周大哥晚上经常过得提心吊胆。面对有时活动频繁的象群,他直言:“(我们一家人)基本上没有睡过,总要留一个人去看。特别是我家的话,基本上不睡。”

即使在白天,象群也经常在比较热时进入森林乘凉。此时,监象员即使配备了无人机,也会因为森林中视野差、信号弱,没有办法进行追踪,故而便会不时出现“跟丢”大象的问题。

这样的结果不堪设想:进入森林的大象行踪不定,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其是否会“不巧”出现在某户人家门口、是否会造成破坏,只能“听天由命”。

此外,如果说象群尚能够因为“比较明显”而及时被发现,那么与之相比,独象的轨迹往往更难追踪,且更令村民担惊受怕。

一头名叫“左断牙”的独象因为其高攻击性,在大树脚村早已“臭名昭著”。提到这头象,村民们怨声载道:“左断牙(追)上(你)的话,你根本跑不了”、“那个断牙象它特别凶,你要是遇到它了,它就肯定会来攻击你”、“希望林业部门把这头象给带回去圈养起来”……因此,为了确认独象位置,监象员经常需要起早贪黑、骑着摩托车不断寻找线索,以求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安全。

望远镜里,行踪不定的左断牙|图源:中南屋

不难发现,大树脚村目前对于安装红外相机有明确需求。而另一方面,其也具备安装条件。

条件之一便是——村民几乎都支持使用红外相机。谈及安装事宜,受访村民们纷纷表示:“肯定支持嘛,这个没有什么坏处。”当地经常运输货物的司机也指出:安装红外相机非常好。因为在山路拐角等位置,司机可能因视野受阻而无法及时发现大象。而红外相机则可以有效起到预防作用,保障人象安全。

大树脚村的监象员马师傅也对红外相机予以认同。马师傅从事监象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在往常,如果大象在村里活动,他便每天早上都需要到村里的垭口,查看大象是否经过。如果有了红外相机,马师傅便可以通过手机收到的照片,更便捷地确认大象位置。

同时,马师傅也明确表示:如果大树脚村要安装红外相机,他可以提供协助,把相机安装在大象最常出没的几个区域。

类似的,“山一自然”创始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赵怀东老师也肯定了红外相机的价值。赵老师认为,人象隔离是目前缓解人象冲突最为有效的方式;而提前预警,则是达成人象隔离最为有效的方式。

大树脚村的其中两头独象:左断牙(左)和黑皮(右)|图源:杨忠平

红外相机的挑战与未来

尽管红外相机非常适合在大树脚村应用,但若要落实安装,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

一方面,红外相机的价格偏高。一台满足大树脚村监象需求的红外相机,一般需要花费2070 元左右。根据监象员马师傅的建议,大树脚村可能需要安装6至8个红外相机,累计花费16000元左右——对于这个去年刚刚实现脱贫攻坚的村庄来说,这笔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红外相机报价|图源:电商平台

另一方面,红外相机在安装好后,还可能被大象破坏。马师傅表示,大树脚村之前也安装过四台用于科研目的红外相机;但在几个月后,只有两台依然完好,另外两台则不翼而飞。对此,马师傅确信——这是因为大象搞了破坏。

更重要的是,村内尚有一些自诩“经验丰富”的老人并不服从监象员的安排。因此,哪怕红外相机提供了更准确的预警信息,他们的人身安全仍然令人担忧。大树脚村便有一位老人,每日都要散步,其路途则是常会遇到大象。有一次,面对监象员发出的独象预警,老人仍置若罔闻,甚至直言:“我不信,你们别骗我了。”

与此类似,当地还有一些村民夜间有喝酒的习惯。一旦酒醉,他们便不会再留意野象预警。所以哪怕预警信息再精确,也无济于事。

不过,这些现有的挑战并非难以克服。

首先,缺乏安装、维护红外相机的资金,可以通过扩大社会关注度、进行筹款来获得。比如,十几年前,在人象冲突较为严重的西双版纳地区,随着政府新政策的出台和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其野象预警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到今天几乎涵盖了所有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对于大树脚村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其次,针对红外相机可能被象群破坏的问题,监象员马师傅也提出了建议:“就尽量不要让它(大象)发现了,远一点。靠它太近的话,就(容易)被它发现了。”因此,如果要使用红外相机,其安装位置势必需要听从当地人的建议,以降低被破环的概率。

红外相机预计安装点(象群经常经过的河流附近)|图源:徐浩真

最后,对于少数村民“不听话”的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村民教育解决。赵怀东老师也表示,这是大树脚村目前最为可行的防象方式。村民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拍摄宣传片、分发防象手册、积极进行宣传讲座等。这些都有助于村民树立防象意识,养成及时查看预警信息、并主动避让大象的习惯。

实际上,因为今年的亚洲象北迁昆明事件,人象关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大树脚村,改变也正在发生:就在七月,村里的监象员已经陆续配备了自己的无人机,多项防象方案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我们相信,依靠红外相机来建立完整的野象预警系统、缓解大树脚村的人象冲突,将不再遥远。

大树脚村的风景|图源:林一帆

参考资料:

1.Babu, S., & Thekaekara, T. (2013). A crowd-sourced approach for monitoring Asian elephants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2013 IEEE Global Humanitarian Technology Conference (GHTC). https://doi.org/10.1109/ghtc.2013.6713715   

2.袁盛东, 邓云, 罗爱东, 郭贤明, 文芒才, & 王斌等. (2019). 尝试利用无线红外相机技术缓解人-象冲突. 林业建设, 000(006), 61-66.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