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和世界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文明国 家,吸引了无数美国人及世界公民的目光。在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全新大国” 名片时,在中国向全球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时,他国民众眼里变化着的中国 形象似是一面镜子,映出中国发展路上的点滴。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 样,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 价值。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未曾到访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并不深入,在先 前的诸多因素(如媒体不全面的宣传报道)共同作用下,他们对中国持有片面并 且不够准确的看法,甚至是偏见。而现在,更多的美国人愿意到中国来旅游、工 作或是学习,当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的那一刻起,真实的中国与他们内心里固有 的中国形象已然产生偏差。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会因为他们的到访而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本文根据预采访中美国人被问及“中国形象”时所提到的关键词,选取“中国人”、“中国的生活”、“中国的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中国形象变化的具体体现。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国内外网站的官方报道、私人问答,以及十二位美国人 的受访结果,带你一探究竟。
关于中国人
脾气不好又无聊? 很多美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认为中国人很无聊,脾气
不好,觉得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 “中国人天生冷酷吗?为什么他们那么的不友好?” 但是来了中国之后,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往往会产生非常大的改观。在那些
到过中国的美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友好、真诚、乐于助人,喜欢沟通、交流。“我 很少见到别人抱怨”,“中国人和我们没有区别,他们也善良、友好,热爱祖国, 也向往着更美好的生活”。一位在中国居住了三年左右的美国黑人认为“这里(中 国)其实没有种族歧视,合照、拍拍肩膀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一位受访者 John(现居中国的教育从业者)表示,“我去了中国以后发现,中国人非常友 善,非常乐于助人,他们还会经常笑”。
为什么美国人会产生如此大的认知差距?一名美籍 Quora 用户在回答里说: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使用了双重标准。”如果只看自己国家的新闻,我们总是会得到赞美。因此美国人只知道中国人的粗鲁行为和坏名声,但其实由于语言障碍,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中国人眼中的不礼貌。
总而言之,不管美国人在西方媒体中看到了什么,但其实中国人非常友好、 非常现代、甚至会和美国人有一些相像,毕竟一个国家内,不是所有人都是道德模范。
抄袭?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中国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模仿者,他们模仿了一切值得模仿的东西”。由于中国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数量众多,多数美国人来中国之前认为中国人没有创造 力,许多科技产品也都是抄袭而来。
但当美国人在中国接触了大量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生、孩子)之后,他们对中国人“不会创新”的想法也有所改变,他们眼中的中国孩子十分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位在中国云南进行英语教育的美国人发现中国学生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沉闷,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好奇心强,经常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孩子们完全 改变了她对中国孩子的看法。
“学生们创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诗,创作精彩的视频对诗歌进行诠释,并进 行了许多创造性的飞跃。在我的文学课上,他们很喜欢表演书中的场景。”
曾在中国用一位夏天时间学习中医药,目前在哈佛药学院就读的女性是这样 描述她接触到的中国小孩的:“孩子们充满活力,他们会用简单的东西做游戏,而且非常有创造力!”
除了认识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之外,一位非常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也表示, 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和美国相当,中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会创新的国家。
中国人“热情”起来你都害怕! 中国人的“热情”似乎是公认的。几乎每一个提到“中国人”的受访者,无论他们是否到访过中国,中国人在他们眼中都是“热情好客”的。
据受访者 Brand(现居中国的教育从业者)描述,“在中国,不懂中文的生 活是很困难的。但是每当我遇到问题,身边的人总会倾听我,和我交流然后帮助我。他们把我看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在食物分享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 Victoria(现居中国,半年前刚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位)来中国前,已经知道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分享食物是他们的文化之一。但是自从她到访中国后,她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的 食物分享文化。
中国人认为请客吃饭是一种礼貌,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准备多到根本吃不完的 菜,即使主人知道客人吃不完。而在美国,每个人只是点自己的食物,吃光碗里 的食物对主人才是一种礼貌。
中国人还会抢着买单,常常为谁来付款这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Victoria 回 忆,一次她出去与朋友聚餐,最后结账的时候,她的中国朋友们马上开始了一场 手速、音量和力气的较量:
他们一个个熟练地打开二维码界面,大声且笃定地要求扫自己的二维码,同时还用力地相互推搡。
有些“过于热情”的人甚至会以上厕所为理由提前偷偷地买单,这样倒减少了很多麻烦,也没有“打架”的必要了。以上场景中国人都太熟悉了,但是在美国,人们会很自然地接受别人的请客,然后在下一次聚餐的时候付款。
关于中国的生活
发展中国家?
在很多美国人的印象里,中国其实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无论是有意抹黑还是无意提问,Quora 上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是令国人气愤的问答。有人提问“中国有 4G 网吗?”“中国有高速公路吗?”“中国有汽车吗?”在这些问题下,居然还有人回答:“中国是一个相对贫困国家。
但是当他们到访中国后,肯定会为自己曾经的言论感到羞愧,甚至会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产生怀疑。在 Quora 上,一位长居北京的美国朋友表示:“中国太先进了,它有着十分繁荣的经济,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国家。”一位在中国生活十年以上的美国人表示“中国很现代化”。一位在 16 岁的时候去过中国的美国 年轻人这样回忆了中国:“在上海,我攀登了世界金融中心,从 1500 英尺(460 多米)的高空俯瞰地 球上最大的城市,我震惊了!”
至于让美国人如此震惊的原因,Eric 解释:“在美国人心中,绝大多数美国 人心中,中国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当地的人是骑自行车的,像 19 世纪 60、70 那样。不管是哪方面的发展,美国都是世界第一。他们很难想象中国居然也有这么好的发展。”
但在此同时,也有人注意到了中国不同的地区发展程度的差距,有的小城市仍然十分落后。知乎网友 Nolan 表示“在我的父母来中国之前,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中国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但是当他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农村,又觉得有点难过。综合来看,他们觉得中国确实如所说的一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到底有多发达?这要取决于你生活在中国的哪个城市,北京上海和乡村之间的情况大不相同。”Quora 上的一位美国网友如是描述道。
美国什么时候能有支付宝?
中国的移动支付一直是令国人很自豪的一点。 “我喜欢用我的手机就可以做几乎任何事的感觉!”一位美国人如是描述道。
不少人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支付宝、微信非常方便,滴滴、美团同样也让他们的 生活更加便利。在中国生活过 20 年,在视频网站 bilibili 上有个人账号的研究中 国文化的学者乔治表示,他很喜欢网购。Victoria 表示,“中国线上经济很发达, 淘宝和京东都很好用,能为我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有共享经济,人们可以共 享充电宝、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是汽车!这是很多国家现在都没有的。”Jane 也 开玩笑说:“什么时候美国能用支付宝?”
但不幸的是,美国人有的时候并不能享受到与国人同等的便利,例如共享单车,它的使用需要身份证号但却不支持护照号码;使用微信支付对于一些美国人 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以至于在 Quora 上很多美国人对来中国旅游的人给 出的建议是:“一定要带现金!”;线上订的高铁票,外国人不能像本国人一样 使用身份证在取票机上取票,而是要排队;甚至在一些订票软件上用护照订票需 要收取额外的费用。
“吃了,就放不下”
“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差别。美国人到访中国后对中国饮食生活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一部分美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印象却仍未发生改变,他们认为中国食物,尤其是路边小吃 不干净、不安全或者口味太重,油太重,不利于健康。出于对国际生产链安全的信赖,他们通常会选择他们相信的肯德基麦当劳,其中一些生活品质更高的美国 人在 Quora 上表示,自己可能会选择一些跨国大超市来购买食物,如 Park N shop, Jusco, Carrefour, Walmart 等。
还有一类美国吃货,被中国美食深深吸引。来了中国之后,对中国食物的看 法都发生了变化,有些人逐渐被中国的“食物文化”所吸引,认为中国食物很好 吃,种类繁多,中国食物令他们欲罢不能。
John 在采访中打趣道,“我每次离开中国,我都会很想念中国的食物。” 一句话总结,中国食物对于美国人来说,要么不吃,一吃就停不下来!
关于中国的环境
空气污染仍是硬伤
许多美国人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已有耳闻。到了中国之后,这样的印象同样没有消失,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四年的美国人认为大城市污染严重: “这是它的阴暗处”。
在采访中,Victoria 回忆:“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污染,是因为国家地理杂志 上的封面。有一期的封面中,一个人带着口罩。当时就知道中国空气质量不好。” 在中国生活了四年的商人 David 进行了夸张的描述: “大多数日子里,一朵低 垂的云层覆盖了 5 层以上的物体”。
但是,在十多位受访者中,Victoria 对中国的空气污染有不一样的理解。“每个正在发展的工业化国家都会有污染……我认为中国的情况类似于 1990 年左右伦敦的情况。其实,从 2015 年到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提高。”
“水土不服!”——看公共环境
不少美国人之前不曾了解中国的公共环境问题,但是他们到了中国以后,对此表示十分不满。Jane 表示,即使她生活在首都北京,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同样 John 认为中国的公共环境太乱了,他不喜欢这种喧嚣、无序的环境。
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某种程度上窃取了美国的就业机会,中国常被视为竞争对手,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都如此。有很多人害怕一个“非民主国家”在世界上 获得这样的力量和影响力。
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较 高的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趋于平衡和微妙,但潜在的消极基调仍很普遍。绝大多 数的美国人都非常不喜欢中国政府,除了功夫和武侠电影之外,他们没有太多关于文化或普通中国人的信息或印象。
但是,笔者可喜地发现,在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环境三个方面,到访中国这一行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些偏见。眼见为实,当美国友人真实地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才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形象”。
虽然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公共环境卫生”这三个方面,消极印象仍挥之不去,但是这也为中国日后的形象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David 看 见了中国形象升级的可能性:“中国年轻的一代正在崛起,他们正在努力打造更 好的中国。”
作者:朱姿伊、周一诺、石懿如、莫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