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陇脚村经济发展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

作者:吕林泽 王立洋 王兴扬 徐俊阳 徐思琨 (排名不分先后)

陇脚村位于贵阳市东北部乌当新区新堡布依族乡境内,属香纸沟省级风景名区白水河片区。全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上陇脚、下陇脚、香纸沟、白水河、葫芦冲五个村民组组成,共有农户约300户1000余人。

陇脚村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空气湿润。除此之外,陇脚村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水,石洞,瀑布,峡谷,熔岩景观应有尽有且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便是其高达60%覆盖率的天然林和丰富的水资源。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陇脚村全村进行了改水、改厕和村寨道路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得较为完善。目前,陇脚村五个村民组均已完成农网改造,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为了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从2010年开始,村民们陆续将旱厕改成了抽水式的厕所。对于修建抽水马桶的农户,政府还会给予每户人家2000块钱的补贴。在2015年,政府开始在村子里统一修建下水管网,自此村子里的污水基本上都排放到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陇脚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2001年,陇脚村的进村的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村干部表示,当时修路是每家每户按人头分配,每个人都要修好自己被分配到的那一段路,工具之类的也要自己获取。

陇脚村过去的主要产业为造纸业。造纸曾经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而现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任何经济的发展都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

造纸业在陇脚村对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造纸业在陇脚村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陇脚村具有独特的“高山流水”地形,尽管这里降水充足,但地形陡峭,没有大面积的平坦土地,使得农作物只能小规模生产,勉强能够自给自足。

然而,古人们的智慧并没有被局限于此。600年前,蔡侯造纸术的传承人彭氏兄弟从湖南新化来到了陇脚,他们发现这里的竹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澈的河流遍布四周,无不为造纸提供优异的环境。于是,古法造纸的传统便在这些村落里生更发芽,各种各样的造纸作坊坐落于白水河畔,造纸成为了当地大多数人的主业。

在造纸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造纸,河边的工坊络绎不绝。“如果当初能拍照片,这样的景象在现在来看是十分震撼的。”村里的胡主任说道:”我们当时都是靠这些吃饭的。”

陇脚村的土法造纸技艺源自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其共有72道工序。本地居民因地制宜,采用山竹来代替树皮以充当原料,其余的71道工序无一省略。整个造纸过程极为繁复,至少耗时3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成品。

首先,村民需要上山伐竹,因山路崎岖,需要通过人力将竹子搬运至山脚下才可通过马匹运送至村落。接下来村民需要对山竹进行捶打,再将其放入水中浸泡一百天以上,通过水中的微生物去除竹子的青色。之后将泡好的竹子在石灰水中煮八天八夜,再将其放入水力驱动的石磨打成泥状,后将竹料倒入水槽中,并用竹帘在水中荡料,竹帘上便会形成薄薄的一层竹料。接下来就是重复此过程,使得竹帘上叠加上千张湿纸,最终将其放入土砖砌成的夹巷中烘干,干燥后便可揭起纸张。

然而,造纸的过程会对当地的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需要将竹子在石灰水中浸泡,再将泡好的竹子放入河中清洗,这时,浸泡完竹子的石灰水就会进入河流。

一方面,生石灰进入水中时会使水体的碱性变高,可能导致水里的部分生物因为不适应而死亡。同时,生石灰溶于水会产生热量,使得河水温度上升,进一步导致水中含氧量降低。由于大鱼对氧气的需求比小型水产大得多,所河中的大鱼逐渐销声匿迹,但小鱼小虾却依旧活跃。

另一方面,生石灰加入水中后有着消毒杀菌,净化水质的作用。村中的王阿姨也表示,“石灰水流入河里对水没有影响,我们这里的水很干净!”

此外,也有部分村民将石灰水引进自家的农田,在灌溉的同时还能调解土地的酸碱度。

换言之,造纸业对当地的水环境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造纸业对环境没有较大影响,而是维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

然而,到了2003年,一场大水冲毁了河流两岸的大部分造纸工坊,只有上流的寥寥几家工坊幸免于难,对当地的造纸行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香纸在外界的工厂里被大量制造,使得香纸的价格迅速下降,人们通过造纸赚到的钱越来越少,于是逐渐开始外出打工,村子也慢慢不再依赖造纸业。

在政府的保护下,古法造纸成为了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白水河岸仍矗立着数十座运作的造纸工坊,造纸博物馆的建立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也使古法造纸这一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造纸,这一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化,曾在陇脚村历史上的经济生活中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仍在香纸沟的发展上续写着华章。

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陇脚村的旅游业是大约从二十年前开始的。据一位开烧烤摊的老板所说,他从十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做起了农家乐和烧烤铺,如今已经30多岁了。

2003年的大水冲走了陇脚村几百年来赖以生存的造纸产业,于是陇脚村做出了向旅游业转型的决定。到了2021年,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村子的开放,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陇脚村靠着美丽的自然风景成为了许多人周末与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出游的首选。

村里的胡主任表示,在今年夏天的周末,每天会大约有3000到4000辆车来陇脚村,再加上有游客会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在这里游玩的视频,起到了宣传的效果,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江边开了一家饭店的汪老板表示,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大约能挣万数来块钱。

不过虽然陇脚村的旅游业已经较为兴盛,但是依然有一部分的村民生意并不是那么的好。大部分位于河流上游的农家乐因为地理位置不好生意冷淡。目前,陇脚村的旅游业依旧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首先,少部分游客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做出了可能污染河流的行为。

个别游客会无视标语上的规定在河道中烧烤,将吃剩的食物和用过的一次性物品丢入河道里面,造成了河流的污染。除此之外,有些农家乐的老板会在河道冲洗烧烤架,河附近的一些居民有时也会将用过的生活用水直接倒入白水河里,也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其次,当地对于陇脚村水环境的监督与管理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游客数量的增长会给村里的垃圾回收和处理带来压力。游客产生的垃圾会被集中送到村里的垃圾回收站处,然而,由于垃圾数量增加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集中堆放的垃圾占据了一部分的道路,产生恶臭的气味。垃圾中的一些浑浊的污水也可能会流入河道,造成污染。

山下的汪老板等许多村民表示说:当客流量大时,垃圾车每天要往返两、三次才能将所有垃圾运送完。

在一些游客较少的地方,垃圾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清理。

陇脚村内有一个峡谷,由于较为偏僻,峡谷内较少有游客进入。峡谷内的道路上设有垃圾桶,但其内的垃圾已经满溢,看起来已经有一定时间没有清理,这也可能会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此外,随着游客的增加,污水处理系统也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两处污水井盖的外泄。这些溢出的污水会直接进入河流,影响到当地的水质。

污水外溢的井盖

井盖的外溢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是技术原因,即可能是井盖内部堵塞或者压强过高等问题,只需要人员维修即可。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污水处理的速度较慢,或污水处理设备的容量不足,难以应对游客到来所产生的大量污水。

污水流出导致地面出现黑色痕迹

然而,无论是哪种原因,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溢出的污水进入了河流。然而,目前溢出的污水量并不大,可能还不会达到较大程度的危害,但是考虑到未来游客可能会越来越多,因无法处理而溢出的污水也可能随之增长,所以及时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旅游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当地村委也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来进行管理。

首先,村委会对村民和游客都进行了大范围的环保宣传。村里张贴着许多标语,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河流边也都树立着警示牌,表示禁止乱扔垃圾、禁止宠物下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村民的环保意识都很强。村干部表示,村里专门建了垃圾分类点,村民们会把收来的东西拿到这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少产生垃圾。

此外,当地村委会也规范所有的餐饮店主,禁止在河道内烧烤。

“严禁在河道内烧烤”的标语

陇脚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依托于旅游业,饭店店主们也十分清楚良好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山和水就是我们的财富,没有山水的话客人也不会来玩。”一位村民表示。

“所以我们把这个水保护得特别好。”一位店主说。他在旅客多时开烧烤摊,旅客不多时就去清理河道。他继续说:“把河道搞漂亮一点,游客舒服一点。”

目前,陇脚村的发展状况相较之前有显著的改善。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村民意识的提高,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变好了。

即使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的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村民们都能有意识地保护环境,且能都付诸行动。希望在未来,陇脚村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